6月27日-29日,2022中国汽车供应链大会暨首届中国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生态大会在湖北武汉经开区举办,本届大会主题为“融合创新、绿色发展——打造中国汽车产业新生态”。大会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湖北省人民政府、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联合指导,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和武汉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武汉市智能汽车产业促进会和汽车纵横全媒体协办,东风汽车、黑芝麻智能和地平线为合作伙伴。岚图Free、岚图梦想家和东风风神皓极作为本次大会的官方服务用车,为大会嘉宾提供出行服务。其中,在6月28日下午举办的“多元共创—打造智能网联新生态”主题论坛上,东风汽车技术中心智能软件中心副总监冯超发表主题演讲。以下内容为现场演讲实录:
谢谢组委会给我这个机会,我看了一下今天整车企业就我一个,也想跟大家分享一下站在整车角度,对未来座舱的开发和要给用户带来什么座舱我们自己的思考。先看大环境,这是几份市场研究的素材,我们对于现在的座舱的渗透率,我们说的座舱智能化渗透率,到10万到30万,座舱自主品牌已经超过了50%,跟刚才韩主任的数据是差不多的。
用户对于座舱的需求意向调查,必购的在17%,极大地提升购车兴趣占60%,有80%的用户对于座舱的好坏,或者座舱的体验对于他购车的意愿有非常大的影响,从车辆的全生命周期价值来估算,以往我们买完了车顶多五年内每年有1万块钱的用车成本,今后车辆在后市场和服务迭代升级的过程中,这个是一块巨大蛋糕。
政策法规方面,大部分法规从对智能汽车的创新和指导方面,更多围绕智能驾驶来的,2021年7月份关于产品准入的意见,对于信息安全,未来的OTA的指导意见,这一块对于整个座舱包括整车OTA的迭代有比较大的影响。
对于当前的购车用户,Z时代的就是95后现在已经工作了,也面临着要生孩子买车了,他们是我们车辆的购置主要用户群体,他们的特征比较明显,他们生下来就有互联网,小学就在玩ipad,初中就有qq、微信了,他们的生活习惯和需求都是围绕互联网来的,我们也在考虑未来的座舱怎么延续他在日常对电子产品的依赖性。
从行业来说,车辆是跟几乎所有的行业有关联的,包括显示技术、生物识别技术,包括对于人机交互、语音、手势识别、眼球追踪,生活空间里的游戏,通讯技术,这是最基础的技术,整个都是跨界融合的趋势,商业模式大家达成共识了,车辆从卖出去了以后才是车辆运营的起点,今后我们更多的是考虑用户在用车的过程中,五年、十年的过程中,我们的车辆还能给用户带来什么样的惊喜,尤其是整车OTA,外面绿色的那辆车,就是我们下个月要上市的车,它已经实现了整车OTA,从OTA了以后我们要给用户不断的满足他,不断有新的需求,怎么样去实现它的这些需求。
第二,从环境要考虑未来座舱智能化的发展方向。是技术架构,硬件的开发主要特征是必须有一定的超前性,东软的曹总讲了先做软件再考虑硬件,我们切实的体验是,如果硬件没有想清楚,或者没有把规则想好,软件很难落地,芯片也已经有了一个规格表的时候我们就要和芯片公司考虑,未来芯片两年出来以后怎么样无缝切合到芯片上,用户的需求不断增长,SOA的软件架构,最后才能满足用户的个性化的需求。
从座舱的智能化关键点来说,最核心的两条是满足人机交互的要求,从视觉、听觉、嗅觉、感觉、触觉几个方面,怎么样用相关的产业技术,满足用户对整个的要求。
还有智慧服务,把我们在日常IOT里的技术在车上让用户无缝对接,所以带来了网联服务和车载服务的需求,更懂人、更懂车。
人机交互方面两个特征,一是多模交互,我个人认为语音为主,人和人的交流80%以上靠语言的交流,如果能辅助唇语、面部识别和手势,在识别过程中保证安全,还有主动交互,车辆的很多功能用户不一定理解,在行车过程中,怎么样一键换入,能语音直接触达这个功能,现在要做的是怎么样在不同用车场景下及时给用户推荐这些场景,比如上高速,会用到哪些功能,在堵车的时候会用多哪些功能,他要不要我们可以先把这个功能推送出来,让用户选择,主动交付是我们当前座舱的主要方向。
从智慧服务方面,希望从用户坐在车里是舒心的,从颜值、功能,在车辆不同用车场景下,怎么样带来乐趣,还有情绪的感知,高兴和不高兴怎么感知,我记得前一阵子曾经做过一些用户调研,有一个用户买特斯拉花了6.4万买了自动驾驶包,他说我想下班的时候很累,想在路上轻松一点,花6.4万他觉得是值的,所以我们要考虑用户,每个人有自己不同的需求,怎么样能帮他带来更多的安全和舒心。
另外是个性空间,更多可以让他自己做编辑,大家的手机每个人app都是不一样的,希望在车上给用户功能做可编辑的功能。
这是行业案例,这个车在这一块做得比较优秀,我第一次用这个车的时候就会知道我怎么用这个功能,包括怎么设置和营造午休的空间。
第二个是生态资源很丰富,把手机的习惯都能移植到车上。
这是一款没有上市的车型,是东风集团内部的一款车,这款车用的智能表皮和中间的智能中控,给每个人的感觉是虽然它的智能化比前面的车差一点,但是高级感和设计感是所有车里面最优秀的,从这几个方面大家能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
对于未来的展望,我们借用了麦肯锡对于座舱智能化的等级划分,现在大部分处于L3级,后面就是多场景的实时互动,L5相当于自动驾驶无人驾驶,AI助手可以帮助每一个乘客根据自己的需求主动进行预测和识别。
对于下一代的汽车座舱将是一个会行走的智慧新物种,首先是能自学习、自进化、能自己成长的自动化终端,车辆可能会根据不同的使用用途,专门做一些定制化的,包括有办公需求的,我们可以按照办公的硬件软件做定制,包括移动超市、移动医院,今天院子里做核酸的车也是移动自动驾驶的车。
对于整车厂来说,我们一直在考虑基于用户体验的场景定义能力,网联服务能力和感知交互能力,这带来了行业分工转变,这在两年前我们在汽车行业内部的闭门会上,跟以前Tier1的强势几家供应商,德系、美系供应商探讨的时候,他们说我们做了几十年的软件,你们整车厂想做就能做了,现在我们告诉他我们都能做,现在分工已经发生了转变,是有可做和不做,Tier0.5,我们属于东风集团的技术中心,我们建了一个500人的软件团队,要基于用户的需求,从整车的功能,包括HMI和软件的应用层,这些都是我们自己要去做的,我们可以随时根据用户的需求,不断的去迭代,原来是三个月迭代一次,现在每个月会新的迭代,每一个节日会给用户新的惊喜,整车厂不能依赖Tier1,再去委托他走流程,满足不了我们现在快速迭代的需求。
传统的Tier1我们还是有一点,我们的硬件会委托他们去做,我们自己要做这么多平台精力上不可能把未来不同级别的平台开发完,我们依赖的是和合作伙伴,一个是硬件合作伙伴能把底层的硬件和核心开发完了以后,双方再来对接,一起来做系统,第三方的生态供应商,包括之前我们跟BATH都是有深度合作,还有其他的一些头部生态,包括讯飞语音和其他的,都有一些合作,整个生态我们是完全开放的关系,这是我们对于行业分工的设想。
如果我们要开发一款车,满足二孩的需求,我们首先要考虑他要的是又能照顾他人,又能上下班放松地用这个车,基于上下班的场景和带孩子去培优的场景,室内游的场景,出行的场景,在这些场景里每一个人和每个座位的用户有什么需求,按照这些需求设定对于这辆车的定位,要有舒压的座舱,给孩子带来童趣,大宝要学习,二宝要看动画片,老人还有一些需求,每一个座位怎么样满足每一个人的需求,从这些功能的需求,到了野外野营的时候要能给供电,能K歌,类似这样的,我们把所有需求集中在这辆车上以后,就会给这辆车定义一些核心的价值。
比如说有私密的影音空间,可以K歌可以聊天,对于孩子可以进行抓拍,可以自动记录他的一些行为,还有互动的一些小游戏,最后一个是前后屏之间可以互动,可以监控后排的孩子,可以及时了解他在后面的一些情况,对我们整个座舱的功能就有了一个清晰的定义。
这是我们对于整个座舱开发的一些思考,谢谢!
(注:本文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嘉宾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