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对话:“双碳”背景下,供应链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2021年10月15日-16日,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重庆两江新区管理委员会联合主办的“2021中国汽车供应链大会”在重庆举办,长安汽车、地平线作为官方合作伙伴全力支持本次大会。本届供应链大会主题为“补短铸长、融合创新——构建中国汽车供应链新生态”,共同探讨产业政策,交流分享技术,研判产业趋势,展示创新成果,旨在促进产业国内国际互动,凝聚产业链条上下齐心,共谋产业协同发展之路。其中,在10月15日上午举办的大会论坛上,设置了圆桌对话环节。本场对话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总工程师、副秘书长叶盛基主持,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杨大勇、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万鑫铭、德勤大中华区汽车行业主管合伙人周令坤、惠州市德赛西威股份有限公司车联解决方案总监余学涛参与现场对话。以下内容为对话实录:

  主持人: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总工程师、副秘书长 叶盛基
  对话嘉宾: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杨大勇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万鑫铭
  德勤大中华区汽车行业主管合伙人 周令坤
  惠州市德赛西威股份有限公司车联解决方案总监 余学涛
  主持人(叶盛基):如今,在这个大变局的时代,汽车产业发展环境日益复杂,但是我们认为,我国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发展挑战和机遇并存。本次论坛特别邀请了几位嘉宾就如下三方面问题:一是当前供应链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二是“双碳”背景下,供应链发展战略与对策;三是供应链如何实现融合创新发展,进行思想碰撞,分享他们观点和智慧。
  他们是: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杨大勇先生,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万鑫铭先生,德勤大中华区汽车行业主管合伙人 周令坤先生,惠州市德赛西威股份有限公司车联解决方案总监余学涛先生。
  欢迎各位嘉宾!在目前这样大背景下产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同时我们也都知道挑战和机遇并存,产业发展充满诸多机会,迎接挑战把握发展机遇,也就是把握产业发展未来,下面有请长安汽车股份公司就产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包括挑战以及“双碳”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实施发展战略,从整车厂的角度,就产业链如何很好地融合创新发展,分享您的观点。
  杨大勇:刚才叶秘提到当前产业链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实话跟大家说,昨天晚上才出差回来,去找芯片去了,刚从上海回来,我几乎每个月都要去一趟,在那儿待上一周的时间,因为之前很多领导和嘉宾都谈到了关于现在缺芯少电的话题,这都是每个企业的痛点,今天我们谈的是供应链大会,现在供应出问题了,所以这个链就有可能会断掉,因此对长安汽车来讲当下供应链保供的问题是当下很大的挑战,特别是芯片,其实这一次出去我感觉情况还不是特别的乐观,今年的四季度不会在芯片上有太大的改善,这种情况可能会持续到明年年中的情况,所以这个挑战还是非常大的。受芯片的影响我们今年无论是产销量还是收入等方面都影响了15%左右,这一块的挑战非常大。目前针对这种挑战我们也是积极开展了应对的措施,最主要还是要进行替代,避免长期芯片的问题对我们产生中长期的影响,除了替代以外,也积极和芯片供应商展开对话,并签署战略协议,为中长期产能供应提供保障。这一块是当下比较挑战的话题。
  第二,大宗原材料的涨价,实际上不管缺芯也好还是大宗原材料的涨价也好,压缩了主机厂的利润空间,今年到目前为止因为大宗原材料的涨价带给我们的单车成本涨了2、3千块钱,挑战也不小。针对大宗原材料涨价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便宜的车少卖点,多卖一点贵的车,推动技术进步来实现成本的下降。刚才所讲的措施都是应急性的措施,但是这两件事,特别是芯片的保供问题,带给了我们企业很多的思考,我们对于下一步企业的供应链发展,供应链的商业模式,运营模式该如何来重新调整,我们展开了系统的评估。未来至少长安汽车的供应链管理可能会和过去不一样,不排除我们会加大国产化的进程,甚至会加大部分零部件自主化的进程,来共同的携手国内零部件企业来展开替代,当下是一个阵痛期,过了这个阵痛期的话国内整车厂供应链的管理更加的成熟,更加适应未来的发展。这是第一个话题。
  第二个话题“双碳”,国家目前为止给出了“双碳”的发展目标,当下还缺少细则,特别是针对汽车行业的细则,呼吁国家部委加大这一块推动的力度,虽然细则没有,但是企业也在不断的开展我们自己在“双碳”下的工作,比如以长安汽车为例,我们未来制造的工厂将向太阳能电池工厂去转型,逐步摆脱对于传统能源的需求,用可再生能源来做这个事,比如最近在南京有一个新工厂的建设,将全部采用光伏和储能结合的方式来给工厂供电,未来我们的新工厂都会采用这种方式。第二会加大对低碳技术的开发,包括混合动力,还有新能源,按照我们的计划长安新能源的占比在2025年的时候会达到35%以上,这样使得产品低碳化。第三,我们积极的和供应链的成员单位一起推动低碳的进展,在过去选择供应商的时候往往是看能力、质量、成本这些方面,下一步会加大对其他方面的要求,特别是双碳方面,比如说在制造零部件的时候,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将会成为未来的指标,我们会给供应链每年制定一系列的目标计划,当达不到目标的时候可能会被我们抛弃掉,这一块我们积极的和零部件一起,按照国家的细则推动要求积极布局。
  现在的汽车跟过去不一样,过去是以机械为主,现在涉及到电子、化工、IT各个行业,很多事是我们传统汽车行业不熟悉,如果都靠我们自己去学习,那时间根本就来不及,所以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产业生态链的建设是必须要做的,否则你就会落后,关键是在生态链里面如何做才是最关键的,我们刚才也谈到了地平线,我们都有合作,而且和很多的企业采取了联合实验室的方式,比如说长安的新能源已经和10余家的企业和机构成立联合实验室共同开发未来新的技术,我们也和宁德时代成立合资公司,不管是从联合也好、成立合资公司也好还是共同的技术交流也罢,这个趋势是不可抵挡的,未来的长安在新的技术领域在新的生态链上我们会加速这个进程。
  我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
  主持人(叶盛基):谢谢。长安汽车是整车集团,在产业链供应链建设过程当中是举足轻重的,作为整车企业如何起到牵引作用?我想再问一下杨总,长安汽车有什么好的举措吗?
  杨大勇:在今年8月份长安开了一个生态大会,命名就叫“新汽车和新生态”,会议上董事长总裁分别做了演讲,提到我们如何来带动和组建新生态具体的办法,刚才王俊总裁在演讲的时候提到了过去我们是整机厂在最上面,层层传递,可能我们在第二三阶梯与供应伙伴们的交流就停止了,连日常的技术交流都很少,现在变成了链路环形的,作为整个生态圈的核心,对所有的生态链展开了扁平化的架构,通过架构的调整使得我们对生态链上所有的企业展开直接合作,避免链上所带来的效率降低,这就是我们在生态链上从这个方面去保障,再结合手法的问题,我想效率会更加快,每年我们都会展开生态合作的交流大会,我觉得这会加速生态计划落地。
  主持人(叶盛基):谢谢杨总。接下来,我想问一下鑫铭总,面对这样新的大背景,供应链建设面对的挑战以及供应链未来的发展战略和策略有什么样的思路?
  万鑫铭:谢谢叶副秘书长,首先感谢参加这个会议,在回答问题之前,我刚才在刻意思考大勇总说了一个话,明年6、7月份能够缓解,我想了解的是,是通过采购通畅了或者是替代完成了,自主供应充足了,哪一点是主要的?
  杨大勇:其实要说按照芯片整个产业来讲的话6月份都来得及,是多方多组合,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替代,一些关键零部件今年冬天到明天6、7月份的夏天,过了以后有一些替代了有可能用得上,现在是用不上。
  万鑫铭:那还是要进一步的来替代一些,发展一些。接着叶副秘书长的话题我谈一谈,我想谈几个意思:首先是如何面对当前这个形势,我用的关键词是:积极乐观。当前形势应该说这么多的挑战原因很多,内在的外在的都不展开说,为什么要积极乐观呢?越是在艰难的时候,越是在比较困难的时候,可能对中国,特别对我们这种体制和我们这种文化,可能是我们要创造一个新的高质量发展的前奏,这是我的一个总的感觉,也不展开说,我觉得要非常的积极乐观的心态去拥抱这一点,甚至可以讲为什么今天会缺芯少电,特别是缺芯这个事情,是当前最核心的,我的理解还是发展太快了,因为你发展快就缺了,如果永远过剩就缺不了,这就是第一个关键词:积极乐观的心态,作为一个行业的从业者。
  第二方面,如何推动接下来的事情,从第三方研究机构加上我个人的理解我认为有几个关键词可以思考:首先还是要做强实体经济,其实出现这么多问题,跟我们这几年全国的经济发展,经济布局和格局是有一定关系的,今天各种零部件体系、基础工业体系还不够健全,或者说还不够强大,其实跟整个导向是有点关系的,所以做强实体经济,增强实体经济的活力和动力是从宏观层面、政府层面、行业层面应该积极推动的,这是第一个关键词:做强实体经济。第二个关键词:加强科技研发,或者是叫科技创新,有句话现在我们都在说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高效稳定,但实际上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高效稳定的前提是科技的自立自强和供给充足,客观来讲今天我们面临的挑战可能很多年前我们就有所感触有所了解,但是在科研投入上面也限于基础,也限于对这个事情的判断可能投入是不足的,从现在向国资委体系,向央企体系里面,特别是把投入作为重点考虑,可能科技创新是接下来的重点。第二个关键词:畅通循环,今天会议的主题词:“补短铸长、融合创新”,我想说的观点在畅通循环里面一方面是国际国内双循环方面要加强,另外一方面传统垂直性的产业链整零关系如何来进一步发展,特别是融合到今天扁平化的生态链上来,可能这个点上真得要做强,同时还要做好市场整个的流通领域畅通循环,让整个要素连通起来,有一次跟大勇总聊天的时候就聊到这个观点,可能还得去抢一批资源,同时替代一批改造一比,想说的是畅通循环很关键。
  最后想表达的是真正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发展需要耐力、需要定力,今天罗秘书长的话里讲得特别好,忍得住耐心坐上冷板凳,要踏踏实实的经过若干年按照规律的,我相信积极乐观的心态,经过自己的努力,中国的汽车产业供应链水平肯定能够上更好的台阶。
  主持人(叶盛基):谢谢万总。作为综合性的行业服务机构,我们想听听下一步就产业链供应链的升级发展,有什么好的服务方案和好的服务支持?
  万鑫铭:科技创新这个点和畅通循环上面,从我们的角度来讲,我们现在推的几件事情,一方面加强自己创新的投入,科技的投入。另外一方面也特别希望跟生态的企业一起来做类似于联合实验室,类似于国家技术中心,在这个方面做好排头兵来加强,在科技创新方面作为第一个突破点。
  主持人(叶盛基):谢谢万总。周总,下面我想问一下您,就目前大背景下,汽车产业如何发展,从战略、策略上如何考虑?
  周令坤:谢谢叶总的问题,今年谈供应链特别容易谈,过去和供应商谈的时候,大家觉得是老生常谈的课题,日常的工作,不一定引起重视。今年由于多种因素的叠加,再加上大宗材料的涨价,包括缺芯片这个典型的问题,就引起大家的关注。在去年疫情刚刚恢复初期,5月份的时候我作为咨询顾问也在媒体上讲过,供应链的风险被严重低估,那我们怎么样看待供应链这个话题,汽车行业是供应链特别长的产业,也相对比较规范,因为涉及到安全的问题,供应链风险的管理是特别大的挑战,怎么管理这个风险,怎么看待这个风险,统计来看一般是宏观风险,包括汇率、突发的疫情,众多的宏观风险我们怎么去识别? 外部风险,外部风险里涉及到供应问题,比如说芯片问题; 还有很多的内部风险。因此谈到供应链风险,对于企业来讲无论处于供应链网络上哪个链条哪个环节都需要识别自己企业可能遇到的风险,并将这些风险管理起来,建议每个企业都应该把风险识别出来之后作为一个量化,常见的做法是重建时间,如果某一个风险出来以后供应链重建需要的时间多长? 如果时间非常长,对企业来讲就是重要需监控的风险,供应链风险管理是重要的课题,需要企业更多的关注。
  第二个话题,我们讲供应链生态网络,如何去重构是很大的挑战,因为汽车行业有很多行业的规范、安全的要素要遵守,形成配套关系前,有很多前提条件和考虑。产业链本身的变化在国内就是新四化,随着新四化的发展,整个产业链会发生重大的重构,在这个重构当中我们特别重视供应链里面穿透能力,即企业能看到供应链的哪一层,比如今天我们遇到的芯片问题,可能是三级供应商、甚至是四级供应商出了问题,如果缺乏这个穿透能力,等遇到问题的时候再去找、再回头去求人,为时已晚。对于未来在重新构建供应链网络的时候,穿透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穿透能力也要求在供应链布局的时候做法和以往有所不同,过去比较习惯于买或者是配套,未来在投资合作形势里面要求会更多。举例来说,随着电池在新能源汽车成本的比例很重要的情况下,我们看到车企在矿产和稀有金属材料布局,甚至包括电池本身的投资布局都是非常活跃的,这个做法是非常对的,反过来就是要求企业供应链生态网络有一个好的穿透能力。
  未来对企业来讲,若建立了一个很好的生态网络,对汽车行业既然是链,链主就是主机厂,长安刚才的杨总讲了很多,链主怎么发挥它的作用,对整个产业非常的关键,比如在双碳的问题上,单个企业去做很快就不行。从汽车产业来谈双碳,包括四个环节:供应、制造、使用、回收,未来怎么去打造这链路使其发挥作用,提升整个产业供应链效率和双碳目标非常关键,今天长安对于供应商提了要求,未来可能很多应用车企业包括出行公司、快递公司也会提要求,这样的话整个产业链条串起来,无论是转型还是供应重塑显得更有意义。
  主持人(叶盛基):谢谢您的分析和讲述,德勤作为咨询服务顾问机构,有什么特别的服务方案、案例能和大家分享的?
  周令坤:除了供应货物以外,还有供应商的资金问题,这两天在主机厂产能受影响的因素不仅是产能问题,还包括供应商本身的现金流中断。我们从方案的角度来看,建议供应链条的链主,尤其是整车厂,一定有一个供应商风险管理的体制包括数字化的系统,因为很多因素很难完全靠流程驱动,未来风险的识别和管理需要靠数据去驱动,我们现在也在帮助一些头部的主机厂建立数字化采购体系,其中很大一个环节就是数字化供应商风险管理问题,如果风险识别及时并管控起来,那无论对日常采购工作的效率还是对供应链风险管控都非常有意义,所以数字化供应网络是非常必要的课题,我们也是希望未来发挥顾问的作用,帮助企业在数字化供应网络搭建方面贡献一份力量。
  主持人(叶盛基):谢谢周总。下一个问题,我问一下余总,从供应链零部件企业的角度来说,针对上述三大问题是怎么考虑的,您有什么好的意见和建议?
  余学涛:感谢叶副秘书长,自我介绍一下,除了负责车联网整个解决方案之外,还负责销售战略,主要讨论诗和远方,今天要讲眼下的供应,这次供应链大会我们作为供应商,有两个字都跟我相关,整体情况是持续推进交付的。汽车电子过去讲“新四化”,在西威过去三年的思考中,又增加了国际化思考;这段时间,又在思考“脱碳化”,西威需要思考在“六化”趋势的供应链关系。西威乃至业内同行面临这样的供应问题处理其实是比较有难度的,早期市场换技术已经完成了量变,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摆在汽车产业同仁的面前都是难题,可能解决难题是中国汽车行业向高质量发展必要的条件。
  之前很多车厂的采购对我们是非常熟悉的,但是到芯片供应商,相对来说距离有点遥远,这次供应链关系的缺芯少坪,我们不仅仅把我们面临的供应链短缺问题跟车厂及时互通,也连同客户与我们下游供应链,大家一起解决问题,比如跟长安,其实在之前显示屏的供应商也会遇到一些问题,我们会跟长安的客户以及下游的供应商看大家遇到怎样的问题,我们做充分的沟通,去建立对彼此的信任,然后一起攻克这样的难题,让很多不可能慢慢成为我们努力的方向,这是我们认为在新形势下供应链的关系,其实现在车厂对供应商的概念越来越开放和弱化,大家会选择用合作伙伴这个词,因为这样的生态关系如几位嘉宾都提出其实是网状的关系,那让我们的角色重塑,刚才王俊总有提到叫共赢生态圈,围绕这个定位我们定义自己是共赢熵,其在这个商要在旁边加一个“火”字,彼此通力协作产生更多信息熵,价值熵,促进彼此的业务得到长期增长。
  双碳是非常大的话题,在欧洲有相对清楚的路径,但在国内很多宏观政策还在逐渐的出台过程当中,在整个逻辑处理过程中路径还是可以去值得分享的,我们作为德赛西威作为汽车产业链的一个节点,首先我们解决这个节点的问题,在这个节点之内产生碳的话首先要梳理碳源有哪些,碳的足迹是什么情况,欧洲在这一块起步比较早,全球9家车企明确的发布了自己的碳中和战略,整体的路径最佳实践其实是值得学习的,之后由于中国自身的政策和各家企业的实际经营,面对设计生产制造和研发,其实整条链都要一起看,我们也在不断的摸索和实践过程当中。
  融合创新这个过程,刚才万总也提到了科技创新,其实站在德赛西威的角度分享两个点:第一个点,创新的重要性行业是共识的,落实到德赛西威这样的企业我们如何去实施创新,有一点我们是从组织层面去尊重创新主体,我们希望创新成果让创新主体得到收益,我们不断的在探索这条道路。第二对于创新一定要用我们的产品和服务去连接客户,以及客户和用户,用户的体验让用户没有很快的感受到,其实我们的创新相对来说没有达到预期,在创新的同时除了组织层面考虑,还要考虑如何让创新产品让用户学习起来,让它的成本很低,未来的电动化用户当然50%都是90后用户,那面向不同的用户群体体验差异性也需要考虑。
  以上是德赛西威对这些问题的分享,谢谢!
  主持人(叶盛基):谢谢余总。就目前而言,因为您是在汽车电子行业,我们汽车行业电子与国外先进的汽车电子行业比我们有多大的差距,通过什么样的措施手段来缩短差距,在较短的时间内如何迎头赶上?
  余学涛:其实我今天刚听到一个词,叫具身智能,也就是可迭代的软件需要匹配先进的硬件,持续进化,进化论是地球上唯一的成功学,如何让我们的技术跟着用户和时代的需要保持同频和共振,这是我们的差距,虽然我们在国产化虽然在上层的算法到中间层再到底层的操作系统,整个生态定义跟行业还是有一些差距的,庆幸的是现在从政策层面和行业层面不断的往这方面努力和攻破,去解决这样的难题,我们很有信心作为国内汽车电子,其实刚才看到我们在全球汽车电子领域排名97,距离所处同一竞争赛道的国际头部,还差距很大,所以我们前面的路其实还比较艰难。
  主持人(叶盛基):谢谢分析和观点分享。现在问一下大勇总,一直以来整车和零部件的关系不太和谐,整车还是老大,零部件是弱势群体,长安汽车这方面是如何解决和还改善传统的、不太好的印象,目前这方面,你们是如何改进的?
  杨大勇:为什么过去整车厂和供应商之间有矛盾,过去几十年汽车行业总体发展思路没有做革命性的变化,在这个思路下大家做的都是精益化的工作,但是一旦到了精益化以后,主机厂和零部件企业谈什么,50%以上的时间谈降本,我给余总说明年能够降几个点,你降不下来就降你的量,矛盾出在这个领域,一降本以后质量就出问题了,那又是质量扯皮的事。过去整个模式固化了,导致整车厂和零部件企业所谈的话题,好比一个企业销售和财务之间的矛盾一样,如果矛盾不打开还会继续下去,现在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大变局发生以后会发现如果过去坚守到就压成本压价格,实际上对企业的竞争力没有好处,因为企业要面对未来的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的话题我们需要谈配合,如果我们之间的话题在降本这个话题上一直打不开的话,最后我们是双输的结果,就不是共赢的关系了。所以现在的变化反倒给了我们主机厂和零部件企业一个重新审视对方的契机,虽然很难,但是这个契机不代表都是危机,更多的还是很多的机会,最近你会发现我们和他们之间对话的内容在发生变化,由过去的成本导向变向技术和未来的发展导向去转型,这是好事,有助于之间的关系变成合作伙伴的关系。
  主持人(叶盛基):余总,您作为零部件供应商,这方面您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余学涛:尤其这两年车厂从传统制造商往智慧出行服务提供商的转型过程当中,车厂对于能力的布局其实是非常完善,而且是逐步渗透的,早期我们跟客户的合作趋向于黑盒交付,代表着信息不对称,会带来信任危机,以此会带来一系列商务上的事情,我们要以开放的眼光看车厂自建能力的同时要去补短板,之前在汽车产业的沉淀是否在车厂构建能力的时候进行互补,我们首先是开放的,基于这样的关系,现在大家的甲乙双方的感觉其实是越来越弱化,但是一起去面对行业的难题,今年尤其如此,所以整体上大家不管是从前端的共创需求到接下来面临最终的产品交付都是在向好的方向去发展。
  主持人(叶盛基):希望这个好现象继续发展下去。周总,您作为顾问咨询服务单位,从未来产业链供应链的发展视角,从第三方的角度,我们面对的主要问题和挑战真正在哪儿,应该怎么样采取切实的措施来加以解决?
  周令坤:刚才两位现身说法非常好,一个是站在链路的角度一个是站在成员的角度,未来网络结构是圆形的,就像今天罗副秘书长画的网状图,在网状结构中有一个重要的合作关系--共赢共生共创。从共赢的角度讲,未来不再是简单的降本增效,而是如何把最好的有盈利性的产品推向市场; 从共生的角度,要思考面向未来怎么能长远的去发展; 从共创的面向,很多未来产品的研发共创的机会会更多。所以生态网络不单是一种理念,行为上也会发生变化,甚至包括未来彼此考核的KPI,展望未来这样一种的合作网络,总体来看,共同搭建一个固若金汤的供应链体系,每年预测能够交付的,使产品不会出现断点的问题,至关重要。对于供应链网络风险来讲,要做到术业有专攻,通过合作穿透到风险的点里面去,主机厂能力再强,没有上下游的配合很难穿透到问题根源里面去。过去大家不会想这么远,一个半导体行业出现的问题,会觉得是其他行业的事件,估计半导体行业自身会找出解决应对之道; 到今天不一样,在6月份我到一个企业里去开会,就做了供应链网络应对措施提前防范风险,这里面离不开上下游的合作,所以术业有专攻的风险管理非常重要。合纵连横是未来重要的态势,未来的关系更多的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关系,这才是真正的网络。过去为什么会有黑河现象,买卖关系你性价比好就选你,未来是网络关系的话,一定是彼此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种形势更加多元化,不仅是从产品、资本、知识产权层面,还有共同研发层面,联合创新等方面,这个趋势会形成汽车行业新的态势。
  主持人(叶盛基):谢谢您的分享,最后问一下万总,作为综合性的服务机构,接触大量的整车和零部件相关的产品信息,包括检测验证信息,怎么判断未来产业链在“十四五”期间发展,发展的愿景和前景怎么样?
  万鑫铭:我们作为第三方的技术服务机构是怎样的看法,我们自己内部也开了几次交流研讨,非常的集中,总的一个判断就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给我们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原来我们只是给交通工具服务,现在变成了个人的智能终端的方向,实际上赛道自然而然就变宽了,玩家越来越多,原来只能是给车厂包括是各级供应商一起做服务,现在是电子、通信、软件,包括做手机的都是我们的客户或者是我们的服务对象,玩家越来越多,赛道越来越宽,给了我们一个最大的机遇就是我们从原来只是在移动的交通工具上,接下来在移动的智能终端和移动能源这几个维度都有相应的对象和检测检验及开发。
  第二个观点,实际上来讲传统的机械类产品的评价评估相对还是比较容易界定,秘书长是做标准出身的行家,接下来智能这个领域里面包括电动领域里面,实际上它的测试评价评估,它的标准体系更加复杂,相对来说开发的验证也将更加复杂,给了我们更多的机遇就是可以在这中间更多的技术支撑更多的技术服务,我们是这么来判断这个事情。
  第三个点,现在都是数字经济,实际上最终落到数据上来,单个企业很难形成生态,肯定是要平台性企业,客观讲现在大家都在琢磨新词,移动出行服务各个方面的,最终从国家方面一定会有一个平台性的企业把相应的资源垄到一起为整个生态提供支撑服务,未来在这个点上中国汽研这个身份是比较好的能提供网状生态里做平台服务的机构,这是我个人的理解。最近我们和长安和相关的机构谈类似的事情,也在做。
  以上自己的思考,不一定对,谢谢!
  主持人(叶盛基):谢谢万总,时间关系互动环节告一段落,非常感谢四位专家基于自身企业、自身背景以及相关经验的积累,分享了三个大问题的观点和建议,各位专家的侃侃而谈,如数家珍,同时对行业热点事项进行了深度的分析、经验分享。再次感谢四位嘉宾的精彩互动和观点交流。我们面临的行业发展问题很多,大家都从不同的维度去思考,去研究方案,去促进问题解决,我们面对的挑战很大,但我们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去应对、去迎接挑战,在“双碳”背景下整个产业发展的策略,整个产业都有共同的认知,共同推动、协同推动、整体推动来促进“双碳”目标在整个产业的实现。同时,积极推进实现整个产业链的创新发展。毫无疑问,产业融合创新是特征特点,也是最重要的途径和措施。

  再次感谢四位专家的精彩分享和智慧奉献,我们热烈鼓掌表示感谢!


  (注:本文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嘉宾审阅)

报道 日程 顶部